🖼 所有读书笔记的汇总在这里:读书笔记Summary

(本书源自“自我发展心理学”课程和一位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结合自身和来访者的人生转变,这种转变的阻力 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。就好像,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人,现实中的自己是另一个人;向往改变、突破自己的是一个人,阻碍改变、突破自我的是另一个人)

(这本书不是鼓吹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,而是提醒自己不要深陷自我怀疑,处在困境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潜力。这本书不仅离你很“近” ,源于生活真实经历;而且很“实” ,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)

(有些人天生就是赢家,这不是了不起,只是幸运罢了;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点点进步,靠自己努力一天天变得更好,这是了不起,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)

(人生最可能改变命运的四次机会:出生、高考、婚姻、自我觉醒,这本书的实践或许可以帮助你完成自我觉醒)

读书笔记

1、🌺行为的改变

小结:尝试新的行为模式,多思考利弊,不内疚不抱怨,不追求完美,从一小步开始改变。

①改变之路 :你一直都有选择权,不理想的选择也是选择,改变需要勇气自省。

““没有选择”代表指着抱怨,“有选择”代表内疚自责,多数人会选择前者,会更舒适”

“换一种思维方式,不思考“谁对谁错”,而是思考”有没有用” 。”

“如果你强调自己受过去、环境和他人所限,没有选择,这对你的改变有什么帮助吗?没法改变,也许不是你的错,可是,谁要为最终的结果负责呢?还是你自己。”

“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都会下意识把责任推给别人 ,更何况普通人?选择改变需要勇气和自省。”

②改变本质 :创造新经验,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。想象中的期待没有新行为带来新经验,改变就很难发生。改变旧经验并不简单需要走出心理舒适区。

“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还着只有1/7的人可以改变生活习惯,剩余6/7知道不改变会死但是依旧没有改变。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呢?对改变而言,理智提供方向,情感提供动力 。”

“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,理智就像骑象人,与大象相比,骑象人的力量微不足道,发生冲突骑象人往往拗不过大象。我们需要了解大象的脾气秉性,利用大象的特点,改变才能事半功倍。”

“大象的特点有三个:其一是力量大,一旦激发难以控制;其二是受情感驱动,即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;其三是受强化了的经验支配,某个行为获得好处就会被保留在经验里。期望是抽象发生在未来的,而经验是具体发生在过去或当下的;期望是被教导的,而经验是切身感受的。”

③心理舒适区 :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。(安逸的工作、长期的监禁生活)

”人不是根据现有的生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,而会根据环境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有的生活。明明生活有了改变,我们却还坚持原来的应对方式,这就是很多悲剧的来源。“

“觉得自己配不上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,走出心理舒适区用新的方式应对生活,可以让你更好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,积累新的经验”

④心里免疫的X光片 :人的心理有一套免疫系统,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,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。(解决方法是写下来,看到冲突,解决冲突而不是责怪阻碍自己改变的行为)

“简单例子,一个人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,可以写出下面四方面的表格。这可以帮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冲突,这更像是自我催眠。”

步骤 详情
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更自信的表达自己
②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经常附和别人;说话声音很小… …
③潜在的好处 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
④内心重大假设 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,就会已发冲突

⑤改变四原则—>检验人生假设 :通过一件事获得新体验,通过实践测试对比让错误假设倒塌。

“改变的好处?别人会这么对我们?为什么需要改变的好处?不改变有什么坏处?”

“以上述不敢说出想法为例,可以尝试在不重要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想法,表达之前设想表达后的结果和自己感受,表达后对照真实情况看看和原先假设有什么不同。新的经验常常是在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的对照中产生的。”

“再比如设计一个行为测试,一三五积极阳光关注别人,周二四不关注别人专注做自己的事,记录自己心情和团队心情。实际情况是自己心情有差异,周二四虽然内心忐忑但是也有解脱感,但是团队心情没什么变化,他们根本不在意你。所以可能你很努力的表现自己可能别人没那么在乎 。”

“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重要,就要自己去争取,而不是在背后抱怨。哪怕时间很精准,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。只有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,别人才会认真对待。在背后抱怨,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。”

⑥改变四原则—>小步子原理 :从小目标开始一步步行动。

“在改变的过程中,我们在往前看和想回看时,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。往前看,会看到困难;往回看,会看到方法和路径。例子:一个不想上学的人,先想想奇迹出现顺利考上大学毕业有美好未来,假设自己已经毕业,回顾这个过程自己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?作息正常按时吃饭。”

“例子:嗜酒者互助会的“12步法”,第一步承认自己对酗酒无能为力,之后设置了“一天一次”的目标,而不是想自己一定戒酒一辈子不碰酒一类的。这样走着走着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。”

“重点不是结果,而是此刻的行动。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,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。”

⑦改变四原则—>培养“环境场” :加入大环境,培养行为习惯。

“人是在一定的关系和环境中生存的,而环境和关系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改变是否能够持续。一是身边的人,比如学霸都是成群结队喜欢去图书馆和自习室,成绩不理想的往往都有严重拖延症喜欢宅在宿舍;二是我们在空间习惯的行为,比如经常在一个地方娱乐,那这个地方的”场“就不适合办公学习。“

⑧改变四原则—>情感触动 :越自责越放纵,用外界的爱鞭策大象(自己爱,别人爱)。

”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。如果没有情感认同,就不会有改变发生。可是,大象既容易被焦虑、恐惧这类消极情感触动,也容易被爱、怜悯、同情这类积极情绪触动。很多不良的习惯大都是应对焦虑和压力产生的,内疚和自责会增加更多的焦虑和压力。往往越是自责,一个人越容易放纵自己,陷入”放纵-自责-更放纵“的恶性循环。“
”正确理解老师的批评指导是为了讲我们从故步自封的壳里逼出来,他们相信我们能做的更好后,他的背后是一种“你能做的更好”的期许,有老师对你的期待和信任。“

“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,而在于要求的背后,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,还是爱和期待。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能够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”

⑨第二序列改变 :舍弃追求完美,合理范围改变,

“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 。接纳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改变,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;接纳自己不是追求,而是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,对“完美自我”和“完美世界”的幻想和执念。”

“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。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一方面是我们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,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,挫折不一定是问题而是世界运行的常态。另一方面是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,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,一个树从种子到开花,一个孩子从爬行到站立奔跑,工作需要积累经验,关系需要培养感情,如果企图打破自然发展规律,改变不仅无效还会变成问题。”

2、🌻思维的进化

小结:不要有应该思维,多立flag,控制自己能控制的,不局限于自己知道,而是去倾听问自己问题。

①心智模式 :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方式。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,引发行动。

“成长型心智模式,积极,引发探索和变化。如果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,那么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是自主自发的。孩子既不需要考虑别人评价,也不为赢得父母称赞,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,不断成长,自己会给自己安全感,形成正向循环。”

“防御型心智模式,消极,引发防御和静止。不愿意探索世界,行动中心在设法回避可能的伤害,努力通常不是自发地而是”应该如此“的概念趋势,会因为别人的评价焦虑,失去自主性,陷入负循环。”

②防御型心智模式—>僵固性思维 :把批评当做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。

“怎么看待能力,比能力本身更重要。”

“脆弱的高自尊,并不是收到过多的批评指责,也不是收到太多的肯定表扬,而是一种“证明自己”的包袱,挫折面前脆弱的根本原因是僵化思维。”

“夸人努力比聪明更好(或者说努力比聪明更重要),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自信,还会极大地削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。“

”表扬聪明 是在暗示: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,解难题只是证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。一旦孩子接受了”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“观点,而且被夸聪明,他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,注意力会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;表扬努力 的暗示: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,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,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,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,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。“

”僵固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的重要区别,就是让事情”就此停止“还是”更进一步“。“

”面对批评,僵固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对自己的负面评价,而成长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。“

”僵固性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,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,说明自己能力不足。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,让你觉得努力才能激发能力。“

“不要太执着于自我。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,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。你来这里,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,而是为了学习技能。学习技能,就是要学着把自己放下。”

③防御型心智模式—>对世界的应该思维 :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觉得”应该“怎么样就变成怎么样的,要学会接受现实。(消极情绪的产生)

”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,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。比如希望孩子乖巧、听话、懂事,可是孩子往往拖拉。比如希望自己被人喜欢喝尊重,可有时候就是有人不喜欢我们。“

”区分现实和愿望,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,也是走出应改思维的关键。比如”我一定要考上985“是一种愿望或决心,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。“

④防御型心智模式—>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:我们的行为会因为别人觉得觉得我们”应该“怎么样变化。

”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,那我就应该这样。既然别人期待我应该这样,那我就应该这样。“

”模仿,假努力作秀,我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这样的,就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,表现出别人期待的想法“

”人会陷入应该思维,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”自我“标准,妄图创造一个理想得我。“

⑤防御型心智模式—>绝对化思维 :为什么会有悲观主义的人?

”习得性无助:我做什么都不会影响结果,抑郁症的根源。“

“绝对化思维是对伤害的抽象化,会把”再怎么做也没用“的思维当做规律,抽象化后扩大防御范围。”

”绝对化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。对挫折的绝对化有三个方向:永久化(某件事一直会发生)、普通化(一个男人不可靠全天下男人都不可靠)、人格化(所有不好的事都会因为特点的人发生)。“

⑥成长型心智模式—>创造性思维 :在梦想的激励下做事。

”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实现,先想我要什么,再想现实是怎样的,环境能够提供什么,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。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,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,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现,该树立怎样的目标。“

⑦成长型心智模式—>控制的两分法 :区分哪些事情是我们能控制的。

”第一步,思考担心的事情里,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,哪些是控制不了的,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。“

“第二步,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,并做成计划,努力把它做好。”

“制定多个目标,这样我们就能控制,自己可以放弃哪个。”

“人自然分配注意力的原则,人的习惯,是思考一件事重要不重要,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。而这种思考方式,会把人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,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。(我们应该思考自己能不能控制)”

⑧成长型心智模式—>近的思维 :不好高骛远,从具体出发,多用描述性语言。

“近的思维。是指关注真实的、正在发生的、近的事情,这些事情是流动的,在特定的情境里,会不断发生变化。”

“远的思维,是指关注想象中的、抽象的、远的事情,这些事情是禁止的、僵固的,使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,与现实的情景无关。”

“三原则:①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②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③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。”

⑨思维的弹性 :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限的只是,明白之后才能为探索更多可能性留下空间。

“倾听的要诀,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。(一个好的倾听者,心里应该会有很多问题,而不是很多答案。如果觉得自己早就知道别人要说什么,那么听到的永远都是自己心里想的。)”

“思维的进化是,简单->复杂->简单,①把知识当做绝对真理学习②知道只是是有错的③重新学习知识,结合只是产生和应用的背景,既知道它的局限,也知道它有用在哪里。”

“同化与顺应。对新东西的开放和封闭分别代表顺应和同化的认识倾向。同化:用我们头脑已有的东西,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,剪裁以适应自己的认知模式。顺应,承认自己所知的局限性,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,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。”

3、🌸关系的发展

自我是关系的产物,自我发展的核心是从“如何塑造新经验”变成“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”。

“在关系中,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一个拼图,是他们彼此塑造成现在的样子,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者,斯恶己;皆知善之为善者,斯不善己。”

“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:①想想对方把自己放到了什么位置,我们是否要承担对应的责任。②和别人相处不适思考自己的位置是不是有问题,搞错自己的角色会出现很多矛盾。③少说多做,对一个人有期待旧真诚地相信这个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,并以这种态度对待他。”

“不健康的互补关系:①一个系统中一些人特别能干,一些人会变得特别不能干。②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。③角色错乱,系统中某些人承担了其他角色上,固定在错误的角色上。”

“都是你的错,是从个体视角看自我,是因果思维,有种我觉得你应该样你就该怎样的妄想。对错应该是维护思维的工具,我们需要能容忍理想和事实的差异,这样问你就会变得更灵活,有更多处理的空间,而不是在对错争论中互相受伤。”

“都是我的错,是被三角化的人经常会产生的典型心理,解决不了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转换成自己的问题,引起内疚自责抑郁。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,我为我的生命复杂,你为你的生命负责,绝不轻易越界。”

“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,什么是别人的事:①表达自己的需求。②拒绝别人的的请求。③不要害怕尝试。”

“自我发展的三阶段:①以自我为中心。②以他人为中心,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,难以容忍和别人差异。③独立阶段,不主动就不受限于别人,做事发乎本心。”

4、💐走出人生瓶颈

多尝试,坚守本心,多看书多读故事,相信自己的故事赋予好的意义。

“转换的本职,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,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。”

“工作不仅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途径,也是塑造自我、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。这也转型的过程,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,让它跟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。”

“怎么接受结束?去承认损失、去哀悼、去迷茫、去失声痛哭,然后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,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。”

“选择的标准:①“经济选择”or”心理选择“,有条件最好选择“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的心理选择,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和对自己负责的勇气。②”环境“or”自我创造“,不要被外界环境左右,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的选择因素,我们只会从它是否能帮助我们实现志向的方面考虑。”

“意义感来源于人生故事,生活的意义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,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看法,相信自己的故事并重新赋予意义。”

5、🌼绘制人生地图

梳理特定阶段矛盾,突破自我中心,开阔视野。

“自我发展的过程,就是破除我执,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。”

①青春期15~25岁 :寻找身份认同。

“知道“我是谁”,获得稳定身份认同后,不再以自我为中心,不在过度在意别人评价。”

“学习才能更自信,有欣赏自己的恩师,有一群价值观相似的小伙伴。”

“社会是不公平的,可是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。一个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,就是对自己负责以及学会容纳矛盾。”

“自我为中心的三个表现:①害怕不被接纳。②害怕承诺。③害怕被改变。”

②成年早期25~35岁 :建立亲密关系

“发自内心地作出承诺。“我承诺,及时受到伤害,也会投入去爱。”“我承诺,即使错过可能信,你不完美,我也愿意爱你。”“我承诺原以为我们俩的关系顾泽,愿意接受关系的种种限制。””

“认同自己的职业,从胜任感、承诺、报酬、满足感四方面出发,把从事的工作镶嵌进自己整个的人生故事中,让它变成整个人生故事的一部分。”

③中年期35~60岁 :繁衍下一代、传承给下一代、回报社会

“因为衰老而对身体陌生,身体机能衰退是现实,想做的事可能永远都做不成了。”

④老年期 :整合(回顾自己的人生找出一种意义,向死而生思考人生的此时此刻)

“想像你已经垂垂老矣,现在的你该怎么做、怎么选择,年老的你才会骄傲地说自己不后悔呢?”

:从行为的改变,到思维、关系的改变,再到认识阶段的改变。

“我们设想的人生和真正的体验,总是有很大的差距,非得等到过程完整地展开,我们才会真正的知道其中的滋味。”
“是不是有一个“自我”在不停地发展,随着经历的顺境逆境,增增减减。而是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,就叫“自我”。”